大戏看北京·2022第六届老舍戏剧节聚焦文学戏剧改编与新时代新京味
《我这一辈子》剧照 老舍戏剧节供图
中新网北京12月4日电 (记者 应妮)大戏看北京·2022第六届老舍戏剧节日前集中举办了“老舍笔下的西城”“构建新时代的‘戏剧观’”“文学改编舞台剧的观察与思考”三场论坛,近20位专家学者线上相聚,以老舍、文学、戏剧、新时代为关键词展开讨论,20余家媒体平台进行同步直播,总观量超过170万。
老舍与北京
“老舍笔下的西城”论坛邀请编剧、导演、演员方旭,京味儿作家刘一达,中国老舍研究会副秘书长史宁及北京正阳书局“掌柜”崔勇一起,带观众们“云游”北京,探寻西城文脉,从不同的角度分享各自对于老舍先生作品的感触与“老舍文化名片”的认知。
老舍先生出生于西城的小杨家胡同,他后来工作和生活的很多地方也围绕西城展开。在《四世同堂》《正红旗下》《老张的哲学》《离婚》等作品中,都有对西城景物、景观的细致描述。
中国老舍研究会副秘书长史宁在论坛中提到,“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当中,人物活动的场景基本是真实的北京地名,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。梳理之后会发现,真实地名最多的集中在西城。”
多次将老舍先生的作品改编后搬上舞台的方旭则认为,“北京是老舍先生整个文学创作的根基,北京他的这个出生地是老舍整个文学创作的根基,只要翻开老舍先生的《想北平》,你就能明白,北京这个出生地对于老舍先生到底意味着什么”。
《牛天赐》剧照 老舍戏剧节供图
亲切感是老舍先生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一,史宁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“他的作品非常关注人性的部分,关注人最基本的喜怒哀乐、悲欢离合,这是老舍先生作品可以跨越时代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。”
老舍与新时代
“构建新时代的‘戏剧观’”论坛邀请了多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以及评论人就“老舍与新时代”为话题进行讨论与分享。老舍先生一直爱憎分明为人民而书,他的笔端满含对苦难人民的悲悯与同情,对世间美好情感的赞扬,也因此,他的《茶馆》《龙须沟》《骆驼祥子》等经典作品,在话剧舞台上至今仍常演不衰。
文艺评论人谷海慧认为新时代需要新京味,她提出“随着现代化的进程,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急剧改变,无论老北平的记忆还是大杂院的生活,在当下的北京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成为市民生活经验的一小部分。如果在取材领域和艺术方法上不去创新的话,是不是还能产生新的经典?”
而以“新北京人”为主体形象创作了京味话剧《喜相逢》的林蔚然则认为京味不是一个固化的概念,“随着年代的更迭,北京城的风貌也在发生变化,京味话剧不再止步于胡同戏和小院戏。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话剧贴上了新京味的标签,原因在于城市格局的变化,城市人群的构成也在变化,这一切催生了不同于传统京味话剧的出现。”
老舍与文学改编
“文学改编舞台剧的观察与思考”则邀请了有“实战经验”的导演牟森、方旭以及多年深耕在戏剧高校的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彭涛、教授麻文琦,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胡志毅分享各自的经验。
老舍作品西城地名分布 老舍戏剧节供图
胡志毅认为文学和舞台作品之间存在差异,“文学作品的成功不能决定舞台作品成功,我有一个看法: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改编成舞台作品,但因为现在舞台剧技巧、呈现方式比较多,所以很多人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。”
方旭认为,“我觉得老舍先生的作品在今天的改编而言,更重要的他的文学作品中能够引发大家思考的部分,否则这件事可能就会失去它的意义。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一个问题,那就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的作品,我们在今天改编到底想跟观众聊什么。”
曾经将小说《一句顶一万句》《红高粱家族》搬上戏剧舞台的牟森导演认为,从长篇小说转换为舞台演出,要面对的一个根本的问题首要是“时间”,是如何在有限时间里让观众坐住并且感动。对此,他的做法是“把感动到我的东西通过舞台方式转换给观众”。
据悉,三场论坛之后,老舍戏剧节还将举办“戏剧之夜”,届时将邀请业内外专家、艺术家共同参与。(完)
- 1 阵容即质感!《海岛舒服日志》开机,刘昊然李兰迪共赴海岛奇幻爱情之旅
- 2 《绝命法官》圆满收官,黄媛妮:从T台到荧屏的演技蜕变
- 3 黄晓明成都路演变身“快乐传递官” 《阳光俱乐部》被赞“今秋最治愈电影”
- 4 杨洋出席可口可乐品牌活动 拥抱畅爽好心情
- 5 长城影视携手硅基思索深耕 AI 影视 年产 500 部漫剧 争创行业龙头
- 6 「亚洲天王」罗志祥(Show Lo)2025年全新单曲《做伙》已于各大数位音乐平台全面发行
- 7 A2O MAY首张EP《PAPARAZZI ARRIVE》即将发布 视觉概念全面升级引发热议
- 8 坠落还是飞翔,以身体作答 | 2025正在国际舞蹈节圆满落幕!
- 9 捐了 70 万,随份子 999,他才是娱乐圈真正的 “浪漫疯子”
- 10 黄晓明《阳光俱乐部》一场关于生命探讨与演员初心的对话